在镜象娱乐近一年的院线观影中,《南京照相馆》是最为特殊的。那是一个几乎满座的点映场,虽然是周内但仍有不少父母带着孩子来看,影片结束时全场鸦雀无声,人们寂静无声地压抑着悲痛,一如影片本身的隐忍与克制,直到银幕变黑良久,久久不能平复的观众才一一走出影厅。
当观众真正跟随影像走入特殊历史时刻时,《南京照相馆》的大爆便成为了必然。这是一部注定成为现象级存在,且载入史册的影片,因为中生代创作者在史观升级、文化自觉的基础上,通过与大众共情的人民史观、隐忍而克制的镜头语言、贯穿全片的对侵略者客观冷峻的审视,以及进入历史的内在视角,实现了对国产抗战题材影片的正本清源。
《南京照相馆》口碑初步释放时,外界大多数人对票房还是不敢给出过于乐观的预估,仅谨慎期待其票房能突破10亿,当影片带着市场单日大盘突破3亿时,猫眼与灯塔专业版纷纷对《南京照相馆》给出了超30亿的票房预测,随之《戏台》《长安的荔枝》《罗小黑战记2》等档期内高口碑影片票房预测纷纷上升。
这无疑让我们再次看到了希望,和《哪吒之魔童闹海》上映时如出一辙,对于好的内容,观众会一次又一次的用票房回应。
当然,《南京照相馆》的火爆,也离不开《长安的荔枝》《罗小黑战记2》等影片先一步对市场的预热,这种好内容在行业低谷期的相互成就,是难得可贵的。我们也希望在《南京照相馆》进入准爆款队列后,这个暑期档最终能实现对去年票房的超越,再次为市场带来积极信号。
上映四天
影史留名
虽然上映仅有短短四日,但如今《南京照相馆》已经成为不少人心目中,聚焦南京大屠杀这一沉重历史悲剧的影片中最好的一部作品。它的好,在于与大众共情的人民史观,在于隐忍而克制的镜头语言,也在于它贯穿全片的对侵略者客观冷峻的审视。
影片一开始,南京城沦陷落,邮差苏柳昌、照相师金承宗、演员林毓秀、警察宋存义一行人躲入吉祥照相馆中避难,相比于以往战争题材影片中的主角,他们都普通得不能再普通,邮差胆小懦弱、演员插足他人婚姻、警察装死逃命,但正是这群不完美的普通人,诠释了人性永不泯灭的微光与民族不屈的脊梁,最终将日军在南京的屠杀罪证公之于众。
观众共情的不是他们的不完美,而是普通人的觉醒与对自我的超越。当他们的亲人死于侵略者之手、当他们亲身经历日军的暴行、当他们目睹南京城的一幕幕惨状,在他们心中,将日军罪证影像送出去这一使命,便成了比活着更重要的事,他们也逐渐明白,要真正“活下去”,唯有互帮互助互救,唯有拼尽全力御敌。
正如导演申奥所言,影片聚焦的并不是暴行本身,而是普通人如何用微光撕裂黑暗。
正因为聚焦的并非暴行本身,所以影片通篇的镜头语言都隐忍而克制,面对被杀戮、被侵犯、被残害的弱小个体受害者时,影片里几乎都是点到为止的快切镜头,在面对集体受害者时,影片多用宏观的远景镜头呈现历史的残酷与黑暗,这是对受害者与民族苦难的尊重,也是对所有走进影院的观众的尊重。不需要奇观镜头,因为观众自然会读懂其中的视觉交代。
最后,便是贯穿全片的对侵略者客观冷峻的审视,这是《南京照相馆》相较此前不少国产战争题材影片最特殊的地方。电影中,日军摄影师伊藤秀夫的戏份相当重,同时他也是近几年抗战题材影片中塑造最好的反派:伊藤秀夫不是被日本军国主义腐化的普通人,而是日本军国主义的缩影与写照:伪善、狡诈、残忍。
片尾处邮差苏柳昌面对伊藤秀夫平静而坚定说出那句“我们不是朋友”时,《南京照相馆》注定会成为载入史册的抗战题材影片,因为它是站在客观历史视角上的创作,亦是站在国人视角上的创作,是今日的电影影像和艺术创作者,或者说一代人对那段沉重历史坚定不移的认知。
与大众共情的人民史观、隐忍而克制的镜头语言、贯穿全片的对侵略者客观冷峻的审视,共同构成了观众通过银幕影像进入这段悲痛历史的重要前提条件,在镜象娱乐看来,这才是人们在影院中沉默压抑而非涕泗横流的原因。那段历史的屈辱与痛楚、那段抗争的代价与热血、如今来之不易的和平都有千金之重,不是眼泪就可以承载的。
对国产战争题材影片而言,《南京照相馆》也是一部迟到的好片,过去几年战争题材影片一直是票房扛把子,但不少影片票房与口碑的倒挂之殇,清楚反映着观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与文艺界落后的内容创作之间的矛盾。我们无意过度吹捧《南京照相馆》,但毫无疑问,它让外界看到了国产战争题材影片的进步。
新生代真诚叩击历史
主旋律再度奏响凯歌
“我们对于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很多段落,已经丧失了内在地去叙述它的能力,丧失了进入那段历史,去体认那段历史,或者是与那段历史的内在逻辑展开对话的能力。我们只能外在地观看,就有如我们必须在《南京!南京!》当中找到一个日本军人的眼睛,我们必须在《金陵十三钗》当中找到一个美国浪人的眼睛,否则的话我们无法看见自己的历史。”
这是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锦华当年评价《八佰》时的一段评述,这一问题也广泛存在于此前的国产战争题材影片创作中。比如《金刚川》里的美军战斗机驾驶员,同样是外在视角,敌军将志愿军以肉身筑成桥梁之举称为神迹,随后开着飞机盘旋再无轰炸之举,当年这一幕镜头引起了广泛争议。
站在《南京照相馆》上映的今天再回看这一幕,它的问题更加清晰地显现了出来:这种之于历史的外在观看视角弱化了国人的主体性,也让战争题材本应表达的超越性价值被弱化。在《南京照相馆》中,这种外在观看视角与奇观式的历史场景终于消失,影片站在一个个渺小而伟大的具象个体的视角上,阐述了反抗与胜利的理由,以及“我们一定会赢”的终极答案。
因此,《南京照相馆》上映后,大众的讨论重心不仅在影片本身,也在以往的抗战题材影片身上,最终形成了一场迟来的对该类型题材创作的集体控诉。显然,观众对该类型题材此前的创作困境有着敏锐感知,也清晰捕捉到了今日国产战争题材影片的进步。
而在这背后,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逐渐退场,中生代创作者走向舞台中央。他们的创作呈现着更契合当代认知的唯物史观与文化自觉,也自然而然剔除了此前抗战题材影片站在外部视角凝视自我的客体性。
《南京照相馆》的导演申奥和编剧之一许渌洋,曾合作2023年暑期档豪取38.49亿的《孤注一掷》,到《南京照相馆》中,两位八零一代显然更具默契,面对比当代电诈题材更难处理的历史抗战题材,他们找到了新一代创作者自己的叙事方式:与大众共情的人民史观、隐忍而克制的镜头语言、贯穿全片的对侵略者客观冷峻的审视,以及进入历史的内在视角。
第五、六代导演后期的创作困境受诸多因素影响,过去也被反复讨论,在此我们不做赘述,如今更应该被聚焦的,是《南京照相馆》的成功有力反驳了过去一两年“主旋律题材不行了”的论调。过去两年多时间里,主旋律影片票房的相对下滑,主要在于缺乏活性,亟需寻找更新颖的切入视角和内容表达形式。
《南京照相馆》无疑满足了这一条件,中生代创作者为国产战争题材电影注入了新鲜血液,观众也用票房给出了自己的回应,7月28日,《南京照相馆》票房已经破5亿,用时3天6时37分。影片最终票房能否超过如今猫眼给出的32亿的预测,还需继续观望,但显然,在它的带动下,2025年暑期档终于被彻底激活了。
佳作彼此成就的暑期档
为市场留下了复苏火种
可以看到,《南京照相馆》上映后,近两日暑期档高口碑影片最终票房预测集体上行,《戏台》上映之初猫眼专业版预测为3.65亿,如今飙升到5.99亿;《长安的荔枝》最初票房预测刚过6亿,如今来到了9.15亿。除此之外,《罗小黑战记2》《F1:狂飙赛车》两部口碑佳作票房预测也小幅上升,暑期档的火种已被点燃。当然,功劳并不全系于《南京照相馆》。
进入七月下旬后,《长安的荔枝》《罗小黑战记2》一众高分国产影片与高水准进口片《F1:狂飙赛车》一步步激活了市场,某种程度上也为后上映的《南京照相馆》《戏台》打下了一定的大盘基础。而作为最能凝结共识且掀起观影浪潮的主旋律影片,《南京照相馆》进一步激活市场并反哺了处于上映期的其他高分佳作。可以说,它们实现了相互成就。
截至7月28日19时,暑期档大盘来到53.73亿,按如今的票房预测来看,这批高分作品进入发力尾声时,今年暑期档总票房保底将超过90亿,而2024年暑期档总票房为116.43亿。时间进入八月后,待映影片中想看人数最高的四部影片为《731》《浪浪山小妖怪》《东极岛》《坏蛋联盟2》。
本来按照预期,暑期档后半程将由《南京照相馆》《731》《东极岛》“三大引擎”推动院线市场加速前行,但近两日《731》突然被爆出撤档消息,目前影片仍未开启预售且没有任何发行通知。不过,《731》海报上标注的一直是7月31日全球预映,而非点映和公映,严格来说并不算撤档。
如果《731》缺席暑期档,那整个八月份市场确实相对空荡,能否实现超越去年暑期档总票房的目标,便要看《东极岛》是否能延续《南京照相馆》这般的口碑与票房走势。《浪浪山小妖怪》《坏蛋联盟2》很难成为票房主力担当,毕竟有着IP影响力与粉丝基本盘长线积累的《罗小黑战记2》,迈过5亿这道门槛仍有难度。
好消息是,聚焦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的《东极岛》和《南京照相馆》一样,都满足了为国产战争题材电影注入新鲜血液这一获取观众的硬件条件,且定档8月8日正好可以和《戏台》《南京照相馆》《长安的荔枝》等影片形成接力之势,成为八月份院线市场的主心骨。唯一需要担心的,还是导演管虎在《八佰》《金刚川》中暴露的创作问题,这一次是否能够改善。
如果《东极岛》稳定发挥,那今年暑期档票房超过去年难度并不高。如果说《戏台》《南京照相馆》《长安的荔枝》等给予观众内容上的信心,告诉外界电影行业创作好内容的能力仍在,那票房超越释放的便是产业上的信心。虽然去年暑期档成绩是称不上好的,较2023年的206亿显著缩水,但在低谷期,超越去年同期对整个行业的意义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