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剧天堂 美剧天堂

怪异、癫狂,近年来最好的丧尸片!

来源:   发布时间: 2025-08-02    浏览次数:9

导演丹尼·鲍伊尔与编剧亚历克斯·加兰这对老搭档,继经典丧尸片《惊变28周》十余年后再度合作。他们本可以拍一部“怀旧型续集”,复刻熟悉的丧尸杀戮节奏,用爽片公式轻松讨好观众。

然而,野心勃勃的他们在《惊变28年》中选择了另一条更激进的道路——完全原创的设定,将镜头对准那些在末日社会废墟中出生的新一代,他们未曾见过正常社会,也不曾有文明的失落感,对善恶、家庭、生存的理解彻底不同。

《惊变28年》


在《惊变28年》破恐怖片播放量纪录的预告片中,令观众寒意四起的,是那段节奏强烈、逐渐癫狂的吟唱。

它出自演员泰勒·霍尔姆斯1915年录制的吉卜林诗作《军靴》,描绘英国士兵在殖民战争中的精神崩溃,至今仍用于美军“SERE地狱周”训练,以其催眠式节奏剥离情感、激发杀戮本能。

它营造出的压迫感不仅源于末日生存的极限状态,也深刻隐喻影片真正的主题——对帝国记忆的反思,对英国种族主义与孤立主义的正面质询,也赢得了影评人的好评,在Metacritic上拿下77分,称得上是近年最好的丧尸片。


《惊变28年》

最伟大的恐怖片,往往烙印着它们所诞生时代的印记。

如今没人需要再解释,现代丧尸电影其实是在反映我们时代的政治崩塌。在现实世界里,真正让人恐惧的是“活人”的行为,而不是虚构的“活死人”。导演丹尼·鲍伊尔将丧尸视为政治讽喻的媒介,在他看来,真正的危机并非源自病毒本身,而是人类在面对灾难时暴露出的制度性崩坏与意识形态失控。


《惊变28年》

《惊变28年》中的末日图景,实则是一幅被极度放大的英国脱欧后的社会想象:它描绘了一种建立在白人民族主义之上的国家结构,最终因种族主义内核而走向全面崩塌的图景。

为了呈现这一寓言性设定,鲍伊尔不惜牺牲叙事连贯性,以三幕风格迥异的段落式叙事来构建他的思想拼图。


《惊变28年》

第一幕:割裂、狩猎与“穷鬼子弹时间”

影片第一幕设定在病毒肆虐28年后,英国东北海岸潮汐之中、与本土基本隔绝的小岛。岛上的旗杆上,飘扬着象征脱欧孤立主义的“圣乔治十字旗”,而不是象征大不列颠统一的“米字旗”。


圣乔治十字旗

小岛维系着类似斯巴达式的军事社会秩序,孩子们从小学习如何杀戮,女性负责庆典与装饰。12岁的斯派克,由亚伦·泰勒-约翰逊饰演的父亲杰米带领,被迫前往本土,接受“狩猎成人礼”的考验,以此成为一名男人。


斯派克和父亲杰米

而在此刻的英国本土,原本在前作中会因饥饿而死的感染者,经过几十年繁衍进化,分化为两种类型:一类体型庞大,动作迟缓,以虫为食;另一类则被称为“阿尔法”,具备组织能力与高度攻击性,甚至能徒手将人类枭首。主角父子与它们的激烈交战,构成了影片中多样化的动作场面。


鲍伊尔再次革新了视觉形式,用多达20台iPhone 15,深入密闭环境,不仅捕捉到了极具临场感的动感画面,甚至还制造出他自称为“穷人的子弹时间”的效果,确保观众不会错失任何一个关键瞬间。


《惊变28年》片场照

更引人注目的是,他刻意背离了丧尸类型片“狩猎丧尸”所带来的暴力视觉愉悦,将动作段落与历史影像缝合剪辑,红外线摄影下的感染者与历史影像中的骑士、二战士兵、十字旗帜交替闪现,召唤出帝国残响、战争荣耀与国家主义的幽灵,仿佛一场关于“英伦神话”的集体幻觉。


第二幕:诗性叙事、疯狂医生与寓言故事

影片的第二幕悄然转向了带有神话色彩与人文沉思的诗性叙事。斯派克抗拒父亲与村民所象征的封闭、单一而冷漠的社会秩序,于是他决定带着神志恍惚、身体残破的母亲艾拉(朱迪·科默饰)前往大陆,寻找传说中保有旧时代医学知识的“疯狂医生”。

途中,他们在感染者栖息地中穿行,见证了一个名为“参孙”的阿尔法感染者的强大攻击力。


阿尔法感染者“参孙”

正当母子濒临绝境之际,他们终于遇见了传说中的凯尔森医生(拉尔夫·费因斯饰)。他身上似乎融合了《现代启示录》中科茨上校的疯狂与智者的慈悲,拥有极其惊人的生存策略,在感染者的领地中实现了微妙的和平共存。


凯尔森医生

他甚至用人类和感染者的头骨一同构筑起一座“白骨圣殿”,象征对死亡与生命的深刻敬畏,宣称“死亡揭示了皮肤之下的平等”


凯尔森医生最终为艾拉诊断出病因,并温柔地施以安乐死,让她从痛苦中解脱。而在旅途中,艾拉曾冒死帮助一位临盆的感染者接生。令人震惊的是,那名新生儿竟然奇迹般地未被感染,成为全片最具希望的瞬间,喻示着文明的延续或许并不源于隔离与纯粹性,而恰恰来自跨越物种的共情、接纳与融合。


斯派克父亲代表的是一种建立在暴力与服从之上的狭义民族主义的未来,而母亲所传递的,则是真正有生命力的教育,关乎本能的爱与怜悯,凯尔森医生则提供了人文主义理性的教导——广阔的知识、多样的见解,以及超越宗教框架的精神信仰。


在这个被灌输、被遗忘、被操控的国族神话如何在废墟上继续运行的寓言故事中,这三种价值观之间的张力推动着斯派克的每一次选择——拒绝父权的荣耀、为母亲求医问道、挽救婴儿的生命、远离虚伪的英雄主义——都是他逐步挣脱系统叙事、走向真实自我意志的过程。

最终,他选择离开这座小岛,也意味着走出父权、逃离种族幻觉,朝向一种未知但开放的未来。


第三幕:荒诞怪诞、暴力与影射恋童癖

正是在这一自我意识觉醒的尾声,影片出人意料地引出了荒诞怪诞的第三幕:孤身一人的斯派克被感染者包围,一群身着运动服、行为癫狂的“吉米”们从天而降,手持自制武器,对感染者展开狂欢式的暴力屠杀。

他们的领袖,正是那位在影片开场28年前亲历教堂屠杀、从主教父亲手中接过十字架的吉米。而如今,那个十字架已倒置,象征着救赎的扭曲与信仰的解构。吉米建立了一个由娱乐、童年幻想与暴力仪式交织而成的新文化部落。


事实上,这个角色的命名和造型,重现了英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恋童癖主持人吉米·萨维尔。在影片设定的文明断裂的平行世界中,萨维尔的罪行未曾曝光,但银幕外的观众却心知肚明。


这种叙事上的认知错位,在观影过程中制造出强烈的心理失衡,也为系列下一部《惊变28年:白骨圣殿》预设了更具颠覆性的心理攻势。


尼娅·达科斯塔将执导《惊变28年:白骨圣殿》

从“28天”到“28周”

让我们回顾到2002年,《惊变28天》横空出世,它以800万美元成本和手持廉价佳能XL1数码摄影机拍摄的低清画面,创造了8000万美元的票房奇迹。尽管导演丹尼·鲍伊尔始终否认这是一部“丧尸片”,但《惊变28天》无疑是自1968年乔治·罗梅罗开创性的《活死人之夜》以来,最具影响力的丧尸题材电影。


《惊变28天》

它不仅重塑了丧尸类型片的面貌,更与游戏《生化危机》一起,引领了之后十年席卷全球的丧尸文化热潮。

《惊变28天》以快递员吉姆(基里安·墨菲饰)为主视角,当他从车祸后28天的昏迷中醒来,发现伦敦已因“狂暴病毒”变成废墟。他与其它幸存者结伴求生,经历亲人自杀、队友感染,最终来到军队控制的“安全基地”,却发现那只是为满足士兵兽欲而设的陷阱。


《惊变28天》

电影将焦点对准了人类自身的恶意与欲望,认为“活人往往比死人更可怕”。正是这种以人物驱动的叙事和对现实社会的映射,“咬”中了“9·11”后情绪失衡的欧美观众,令丧尸再次成为时代阴影的化身。

《惊变28天》对后续丧尸题材电影产生了深远的视觉影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镜头之一,便是片头吉姆独自在荒废的伦敦街头游荡,在In the House – In a Heartbeat的后摇旋律下,他的呼喊回荡在空无一人的城市废墟中。


《惊变28天》

这段极具末日诗意的场景,后来被《行尸走肉》第一季的开场致敬,也几乎成为末日文明崩塌的标志性镜头语言。

《惊变28天》后,高速奔跑、愤怒驱动的“感染者”取代传统步履迟缓的僵尸形象,成为《我是传奇》《釜山行》等丧尸片的标配,这种用速度制造压迫感的方式,也彻底改变了丧尸片的动作逻辑与观感节奏。

2007年推出的续集《惊变28周》则另起炉灶,交由西班牙导演胡安·卡洛斯·弗雷斯纳迪略执导。故事设定在病毒爆发半年后,美军尝试重建伦敦,却因一次疏漏引发感染复燃,最终局势全面失控。


《惊变28周》

影片融入大规模爆破场面和军队干预的国家寓言,成为一部节奏明快、视觉宏大的标准好莱坞商业片,却失去了前作影像的私密性与思辨性。

亚历克斯·加兰认为本片是一个宝贵教训:从创作者自发热情到商业逻辑驱动,两者的创作动力截然不同。影片结尾,感染者现身巴黎地铁站,象征病毒已突破英国封锁,扩散至欧洲大陆,但这一走向并未延续至由鲍伊尔和加兰主导的新三部曲。


《惊变28周》

新三部曲的重生

尽管十余年来,鲍伊尔一直都在尝试开发第三部《惊变28月》,但“惊变”系列的版权归属福斯探照灯影业,而二十世纪福斯被迪士尼收购后,相关片库进入整顿期,多部作品的版权归属与发行权变得模糊不清。


鲍伊尔在《惊变28年》片场

这也导致长久以来《惊变28天》无法通过任何正规渠道观看:没有上线任何主流流媒体平台,蓝光影碟早已停产,重映纪念活动更是无从谈起。直到2024年,系列制片人安德鲁·麦克唐纳终于成功回购《惊变28天》的版权,并以支持拍完新三部曲为条件转售给索尼,从而确保系列表达的完整性。

索尼高度重视“惊变”系列的重启,明确将其归入当下兴起的“作者恐怖片”潮流,投入重金、采取背靠背拍摄策略。因此明年1月观众就能迎来第二部《惊变28年:白骨圣殿》的上映。

系列灵魂人物基里安·墨菲,当年还是无名小卒,凭《惊变28天》片尾“雨夜屠夫”的震撼表现,引起了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注意,因此受邀出演《蝙蝠侠:黑暗骑士》中的“稻草人”。如今,他不仅担任新三部曲的执行制片人,亦有望在《惊变28年:白骨圣殿》中回归。


《惊变28天》

这也引发观众对纳奥米·哈里斯饰演的塞琳娜回归的期待。毕竟,吉姆与赛琳娜曾一同穿越末世炼狱,在彼此身上找到爱与救赎,而这段情感也呼应了“惊变”系列一贯的主题——在绝境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是抵御崩坏、走出困局的希望所在。


《惊变28天》中的吉姆和赛琳娜


THE END

友情链接

本地记录
*
*